品酒与喝酒的区别

  • 喝酒:基于个人主观偏好(喜欢果香/酒体厚重/清新简单等)。
  • 品酒:客观评估,基于颜色、香气、口感、结构、平衡、复杂度等客观指标。
  • 举例:你主观喜欢的酒 ≠ 客观评价中的好酒,反之亦然。
  • 类比电影影评:个人观感 vs 专业评论。

学习品酒的目的

  • 学习 系统化、客观 的语言去描述葡萄酒。
  • 训练后能解释:酒体、香气、结构、复杂度等具体特征,而不是简单的“好/不好”。

品酒前的准备

环境

  • 光线充足,方便观察酒色。
  • 无干扰气味(香水、香烟等)。

物料

  • ISO 标准杯(透明、郁金香形):
    • 碗形杯肚,利于晃杯释放香气;
    • 杯口收拢,利于聚香;
    • 少量酒液即可有效评估(50ml 足够);
    • 使用前要先检查杯中是否有杂物、上次喝完的残留物、洗洁精或水渍等,任何污渍都会对品酒带来影响。
  • 白纸/白布:观察颜色背景。
  • 吐酒桶、品酒笔记纸。

ISO STANDARD WINE TASTING GLASS

口腔准备

  • 保持清洁:避免刚吃刺激性食物(如臭豆腐),饮前可漱口。

四个步骤

观(Appearance)

观察酒的清澈度、颜色深度、颜色类型

颜色深度

  • 方法:杯子倾斜 45°,白纸为背景,观察从中心到边缘的颜色变化。
  • 等级:淡 / 中 / 深
    • :中心与边缘反差大,杯子直立时甚至能看到杯底。
    • :中心颜色饱和度高,杯子直立时几乎看不到杯底。
    • :介于两者之间。
    • (白葡萄酒判断颜色深淡要看倾斜时延展地带近似于水色的边缘宽度,即使一款白葡萄酒的颜色很深,但它的边缘宽度很宽,也要被描述为淡。)

颜色类型

  • 白葡萄酒:柠檬色 → 金黄色 → 琥珀色
    • 年轻:柠檬色(新鲜)。
    • 稍陈:金黄色(酒泥/橡木桶影响)。
    • 陈年/氧化:琥珀色。
  • 红葡萄酒:紫红色 → 宝石红 → 石榴红 → 茶色
    • 年轻:颜色深、紫红。
    • 陈年:逐渐变浅,偏砖红或茶色。
    • (规律:白酒越老越深,红酒越老越浅)。
  • 桃红酒:粉红 → 粉橙 → 橙色
    • 与酿造工艺(浸皮时间、品种)关系大,和酒龄关系小。

The Color of Wine


闻(Nose)

方法

  • 晃杯(右手逆时针/左手顺时针,避免洒到别人身上)。
  • 鼻子靠近杯口,分距离测试。
  • (刚开的酒不要马上就闻,要先等二氧化硫扩散)

香气浓度

  • 测试方法:杯口距离鼻子的不同位置。
    • 胸口即可闻到 → 浓。
    • 下巴位置闻到 → 中。
    • 鼻子位置才闻到 → 淡。
    • (WSET 二级只分淡/中/浓,三级增加中-、中+)。

香气特征

一类香气(Primary)

葡萄品种及酒精发酵所带来的香气和味道。

  • 一款简单的葡萄酒只能表现出有限的一类香气,而且往往都是属于同一组群的香气。
  • 大多数的葡萄酒都会带有水果香气,比较复杂的葡萄酒会带有其他组群的一类香气。
组群 味道
花香 花丛、玫瑰🌹、紫罗兰
绿色水果 苹果🍎、梨🍐、醋栗、葡萄🍇
柑橘类水果 西柚、柠檬🍋、青柠、橙子🍊
核果 桃🍑、杏、油桃
热带水果 香蕉🍌、荔枝、芒果🥭、蜜瓜🍈、西番莲果、菠萝🍍
红色水果 红浆果、蔓越莓、覆盆子、草莓🍓、红樱桃🍒、红李子
黒色水果 黑醋栗、 黑莓、 蓝莓🫐、黑樱桃、黑李子
草本植物 青椒🫑、青草、 番茄叶、芦笋
草药 桉树、薄荷、茴香、莳萝、干草药
香料 黑/白胡椒、甘草
水果成熟度 未熟水果、成熟水果、果干、煮熟的水果
其他 湿石头,糖果🍬

二类香气(Secondary)

酿造过程中发酵后所产生的香气和味道。

组群 味道
酵母 (酒泥、 自溶、酒花) 饼干🍪,油稣糕点、面包🍞、烤面包、面包面团、奶酪🧀、酸奶
苹果酸一乳酸转化 黄油🧈、奶油🧁、奶酪🧀
橡木 香草🌿、丁香、椰子🥥、雪松,焦炭、烟熏、巧克力🍫、咖啡☕️

三类香气(Tertiary)

陈年过程中所产生的香气和味道。

  • 橡木桶陈年 → 咖啡、太妃糖、焦糖。
  • 瓶中陈年 → 蜂蜜、汽油、蘑菇。
组群 味道
红葡萄酒 果干,皮革、泥土、蘑菇🍄、肉味、烟草、湿树叶🍂、森林地表、焦糖
白葡萄酒 果干、橘子酱、汽油、桂皮、生姜、肉豆蔻、吉仁、榛子🌰、蜂蜜🍯,焦糖
刻意氧化的葡萄酒 杏仁、榛子🌰、核桃、巧克力🍫、咖啡☕️、焦糖

尝(Palate)

(1)甜度

  • 干型:几乎无糖(常见)。
  • 中等:半甜(如部分德国产 Kabinett)。
  • 甜型:高残糖,通常需冰镇饮用。
  • (近乎干 = off-dry,在二级教材较少考,存疑)。

(2)酸度

  • 通过 唾液分泌量判断。
    • 高酸:唾液大量分泌。
    • 中酸:适中。
    • 低酸:几乎无唾液反应。
  • 注意:优质甜白酒也必须有高酸支撑,否则会显得过腻。

(3)单宁(红酒)

  • 来自葡萄皮,产生收敛感。
  • 等级:低 / 中 / 高。
    • 高单宁:如长浸泡的红茶。
    • 中单宁:第二泡红茶。
    • 低单宁:第三泡红茶。

Tannin Levels of Red Grapes

(4)酒精度

  • 感受:咽下时咽喉的热感。
  • 范围:
    • 普通葡萄酒:
      • 低:< 11%
      • 中:11–13.9%
      • 高:≥ 14%
    • 加强酒:
      • 低:15–16.4%
      • 中:16.5–18.4%
      • 高:≥ 18.5%

(5)酒体(Body)

  • 综合感受:甜度、酸度、单宁、酒精、糖分、(甘油)(教材未提,存疑)。
  • 厚重 vs 轻盈。

(6)风味浓度与风味特征

  • 与“闻”部分的浓度与特征一致。

(7)余味(Finish)

  • 评估持续时间。
  • 长 / 中 / 短。
  • 优质酒通常有悠长余味(> 15 秒)。

想(Conclusion / 评估)

四个指标

  1. 平衡(Balance):酸甜、酒精、酒体是否协调。
  2. 余味长度(Finish):是否持久。
  3. 可辨识的特征(Identifiable Characteristics)/ 浓郁度(Intensity):香气和风味是否清晰。
  4. 复杂性(Complexity):香气是否来自一类/二类/三类,是否层次丰富。

五档质量等级

  • 差(Poor):四项全不符合。
  • 可接受(Acceptable):符合一项。
  • 好(Good):符合两项。
  • 很好(Very Good):符合三项。
  • 特别好(Outstanding):四项都符合。

(考试中通常不会给“差”或“可接受”的酒样,多为“很好”或“特别好”)。


总结

  • 品酒四步:观 → 闻 → 尝 → 想
  • 关键在于:用客观、专业的语言记录特征。
  • 二级考试:不考盲品,但要能写出 完整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