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励志鸡汤”,而是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把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娓娓道来。它讨论的主题极其现实:为什么我们活得不自由?为什么人际关系总让我们焦虑?为什么我们常常困在过去的阴影里?

这本书的答案很简洁,却也极其“反常识”:活在当下、课题分离、他者贡献、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核心思想

个体心理学的不可分割性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中的个体(Individual)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即人不是由过去、现在、未来割裂的片段组成,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 过去不是决定论
    我们常说“因为童年经历,所以我现在这样”,这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但阿德勒认为,真正影响人的是我们对未来的目的。

  • 过去的记忆可以被选择性改写
    我们会从庞大的过去事件中,只挑选符合当下目的的部分,重新赋予意义。这意味着“过去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现在的我”的产物。

  • 比喻

    •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 止痛药,缓解当下的痛。
    • 阿德勒的目的论 = 重建免疫系统,从根本改善。

    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为我所用”:止痛用原因论,成长用目的论。


活在当下

真正能改变的只有现在。

我们常常沉溺于“过去的伤害”或“未来的担忧”,却忽略了唯一可控的——此刻的行动。

哲人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赋予过去的意义。过去并不是定数,而是“当下目的”的投射。因此,行动要立足于“现在”,而不是受困于虚幻的过去或未来。


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里一个非常实用的原则就是“课题分离”。

  • 谁的课题?
    判断“这是谁的课题”的标准是:行为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 实践方式
    • 如果别人不喜欢我,那是“别人的课题”,不需要我来控制。
    • 如果我选择一份职业,这将影响我的人生,这是“我的课题”,别人不应干涉。
  • 好处
    课题分离能让人从人际关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们无需活在他人的期待里。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他者贡献与共同体感

阿德勒提出: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他者贡献”。

  • 不是追求被认可,而是主动贡献
    当我们以“取悦他人”为行动目的时,结果往往是焦虑和痛苦。真正的自由来自平等地与人交往,带着贡献感融入共同体。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 共同体感
    幸福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源于人与人的联系感。感受到“我对别人有用”,人才能获得幸福。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书名的核心在于“勇气”。

  • 勇气
    勇气就是即使可能被人讨厌,也仍然选择活出自己。

    甘于平凡的勇气

    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 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如果一个人不允许别人讨厌自己,他就无法真正自由。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勇气活出自己。

  • 关系的真相
    有些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能坦然允许关系破裂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新的成长空间。


金句或启发

  • 人际交往的最大的秘诀就是,不要去害怕关系的破裂,很多关系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凡是需要你讨好才能维系的关系都是不对的,面对这种关系的破裂,不必追问,允许关系的破裂会过得更好。——莫言
  •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而实际上,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 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年龄问题。
  • “命中注定的爱人”根本不存在,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真相是: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思考与感悟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书所强调的重点在于“行动的自由”。

  1. 关于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帮助个体识别“哪些问题需要自己承担,哪些属于他人”。当人能够清晰地区分责任边界时,就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从而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2. 关于勇气
    所谓“被讨厌的勇气”,实质上是一种面对人际关系自由的能力。个体如果始终依赖外部认可,就容易受制于他人的期待;而当能够接受“被讨厌”的可能性时,便意味着具备了按照自我选择行动的自由。
  3. 关于活在当下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过去的经历或未来的担忧不必决定现在的行动。相较于沉溺于过去的创伤或焦虑未来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关注当前能够采取的实际行动。

结语

《被讨厌的勇气》的核心启示在于:**幸福感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源于勇于面对当下生活、清晰分辨课题,并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体现贡献感。

勇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当个体逐渐建立起不依赖讨好、不回避矛盾的生活态度时,自由与幸福也会随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