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自己做调研,而不是只看研报?

  1. 研报覆盖有限
    • 小众领域、非商业问题、灰色产业等往往没有研报。
  2. 研报门槛高
    • 没有基础时容易“看了等于没看”,无法复述和理解。
  3. 锻炼不足
    • 研报喂给你结论,但不能锻炼信息搜集与归纳能力。
    • 真正高效使用研报需要已有行业常识和经验。

常见调研痛点

  1. 不知道从哪里获取信息 → 其实是不会筛选靠谱信源。
  2. 不知道从海量信息中提取重点 → 关键在于能否问对问题。
  3. 不会归纳分析 → 缺乏框架和逻辑,结论零散。

四步(+隐藏第五步)调研流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问题先行)

  • 在调研前,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
  • 可依靠 逻辑+领域共通框架 来拆解问题。
  • 同时关注调研动机,因为动机会引导具体问题。
  • 示例:
    • 新能源车 → 为什么中国能弯道超车?电车vs油车的优劣?
    • 人口问题 → 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低生育率能否逆转?

第二步:初步搜索

  • 以关键词寻找二手信息。推荐渠道:
    1. 搜索引擎
    2. 微信搜索(公众号内容)
    3. 知乎(筛选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回答)
    4. 行业研报(可搜集免费渠道)
    5. 播客(深度、人文/商业领域佳,但耗时长)
    6. ChatGPT(仅限初期辅助,避免作为主力工具)

第三步:深入搜索(以搜养搜)

  • 边看边记录:
    • 左栏:现有零散信息(数据、事实、术语)。
    • 右栏:衍生出的新问题、新关键词、新名词。
  • 不断扩充搜索词,直到没有看不懂的概念为止。
  • 此时你已成为“合格的懂哥”,能听懂领域内的讨论。
  • 深入搜索会接触到更多一手信息:财报、论文、访谈、垂直社区等。

第四步:整理归纳

  • 把零散信息分门别类,形成逻辑框架。
  • 常见整理框架:
    • 商业问题:市场情况、上下游格局、技术工艺、市场特点、发展史。
    • 社会问题:事件时间线、各方信息、归因逻辑、解决方案等。

(可选)第五步:高级提问

  • 回到最初动机,尝试回答综合性问题。
  • 示例:
    • 该行业的竞争壁垒是什么?
    • 该行业满足了怎样的需求?
  • 关键:能否结合信息+逻辑,得出个人理解。

两个核心要点

  1. 问题先行
    • 好的问题引导高效调研。
  2. 以搜养搜
    • 利用搜索结果反哺新搜索方向。

互联网搜索之外的调研方法

1. 专家调研

  • 与资深从业者一对一交流,高效获取认知。
  • 难点:找到对的人+提出好问题。
  • 建议从身边人开始。

2. 学术调研

  • 适合系统学习学科领域(宏观经济、人口学、心理学等)。
  • 方法:
    • 先找一本启蒙书 → 查看其豆瓣/微信读书的书单 → 扩展阅读。
    • 精选 3–5 本公认优秀的入门书,读完可超过 95% 的人。
    • 也可参考顶尖高校的考研参考书目。

总结

  • 四步调研流程:提问 → 初步搜索 → 深入搜索 → 归纳整理
  • 隐藏第五步:尝试回答高级问题,形成个人洞见。
  • 核心
    • 问题先行
    • 以搜养搜
  • 补充方法:专家调研、学术调研。